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刘劲松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多个提案和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课题调研 > 参政议政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刘劲松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多个提案和意见建议,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多家媒体予以采访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刘劲松

01

一、实施“区群”联动 推进协同创新

    产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刘劲松在调研中发现,7年来,尽管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三地没有形成健全的产业链分工格局,缺乏有效的区域整合联动,其潜在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释放。“京津冀是我国科技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京津在科教、人才、财力、金融等方面优势明显,而河北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丰富,产业门类较多。”刘劲松建议,充分发挥京津冀政策、资源叠加优势,对区域内的“区群”统筹谋划,协同发力创新、联动提效,建设京津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刘劲松建议,实施京津冀“七区一群”协同联动推进行动,即以共同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载体,推动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高新区、经开区、综合保税区和世界级产业集群“七区一群”融合,加快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和政策规则标准联通,聚八方要素推进协同创新,积极探索自身科技创新优势与实体经济有效结合,做好产业创新与产品创新,形成机制高效、协同创新、成果共享、活力迸发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实施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工程,探索形成更多首创制度成果和改革举措,立足各自特色和重点产业,探索形成片区联动、协同高效、竞相发展的新模式,把自贸试验区打造成为以首都为核心世界级都市经济圈的‘改革试验田’‘创新策源地’。”刘劲松认为,要联合组建世界级的京津冀自由贸易区,实现京津冀对外开放的整体升级和协同发展,促进区内区外的互通互补,探索创建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外联合开放协同创新区,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贸易平台,拓展自贸试验区高科技产品研制功能。对区域内的“区群”统筹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重中之重。刘劲松建议,联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围绕产业规划、园区共建、产业链构建,聚焦生物医药健康、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集群,合作共建京津冀应用场景,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基础设施产业链,培育上下游协同的区域产业链。同时,三地还要加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创新平台、世界级数据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平台,建立世界级质量管理创新平台和供应链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链合作加速,加快提升京津冀区域产业竞争力。源:北京日报

二、多措并举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完善创业投资监管体制和发展政策,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全国工商联评选出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情况来看,从2017年到2019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大于3%的企业在逐年减少,由65家减少到54家。”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刘劲松表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然而,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创新发展中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不足。他建议,多措并举,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80%以上是民营科技企业,民营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但民营企业尤其是占市场主体90%的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中仍然面临着创新人才短缺,创新成本高、风险大,缺乏公平竞争环境,民营企业自身条件受限。”刘劲松委员表示,部分民营企业面临不会创新、不敢创新或者盲目创新、创而不新等难题。为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刘劲松委员建议,首先要提高民营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素质,完善民营企业人才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民营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解除专业人才到民营企业就职的后顾之忧。统筹推进创新资源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优质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力转化效率,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进行科研攻关。“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还要统筹推进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刘劲松委员建议,要在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进行科研攻关,提高优质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力转化效率的同时,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大企业实现大、强、高、优,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公平的竞争环境对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对此,刘劲松建议,要降低民营企业创新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为民营企业创新项目申报审批提供便利化服务,对民营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在创新资源配置、参与政府重大科研任务时确实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建立民营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对话机制,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遇到的困难,在制定政策法规和出台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措施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民营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情况,完善对民营企业创新的鼓励保护机制。同时,降低民营企业创新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为民营企业创新项目申报审批提供便利化服务,完善对民营企业创新的鼓励保护机制。加强对民营企业创新的引导和公共服务,指导企业厘清创新思路和创新方向,组织有需求的民营企业家进行科技创新方法培训,提升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来源:河北新闻网、长城网

三、建议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

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月25日,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备受关注,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积极建言。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刘劲松建议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

  刘劲松认为,目前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个别部门和干部思想认识不足。个别地方政府、部门和少数干部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对引入市场机制、招纳民营企业参与上主动性不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的积极性还不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有关精神还需进一步用力。

  二是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法治环境有待改善。在一些基层单位、个别村镇法治意识不够强,履约意识不够浓,对外来投资企业不够重视,有的执法部门对企业的保护力度还不够。

  三是政策供给不足制约民营企业投资。政策滞后或“空白”,一些激励引导工商资本投向乡村的政策因不接地气存在执行难,一些因形势变化亟需调整的新政策尚未出台;要素保障“欠缺”,土地方面,一些已有的和新的涉农民营企业用地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融资方面,目前企业流转的集体土地没有质押权,不能通过抵押贷款获得流动资金;还有的因企业规模小融资难度大。配套方面,有的偏远乡村因交通道路条件差制约了一些产业项目落地和企业扩大生产。

  根据存在的问题,刘劲松建议从四方面出发,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

  第一,切实转变作风,诚心服务民营企业。各级政府要敢于突破,为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勇担当。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作为,积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资金、技术、信息、制度、程序等方面的问题,为乡村振兴项目产品在申报地方优秀品牌、品质认证、市场销售等方面提供支持,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大依法治国的宣传力度,强化基层政府履约意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做到新官照理旧账,提升既重视项目引进又重视中后期协作与服务的全周期管理服务保障。规范市场执法行为,依法有效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为民营企业家投身乡村振兴营造放心、安心的法治环境。

  第三,发挥政策导向性作用,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兴业。一是完善优惠政策体系,特别是要用好政策“栓心留人”,留住现有人才,吸引本地外出的各类人才、能工巧匠回乡创业和外地有识之士来乡置业发展。二是破解要素制约难题。依法依规探索兼顾资方和农民利益的土地流转、集约化利用等方式,着力解决用地制约。探索建立由政府牵头、民营企业参与、服务“三农”的专业贷款担保机构,用好用活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政策缓解融资难问题。三是严格准入条件。引导民营企业遵循乡村建设的相关规划,明确经营建设方向,严格项目审核和建设用地审查,特别要始终把握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和用途管制,防止变相圈地行为发生。

  第四,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改进工作方法。推动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蹄疾步稳,切忌急躁冒进,挫伤民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要实施“一把手”工程,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彻底消除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尊重民营企业合理利益诉求,努力实现“村企共享、工农双赢”。

来源:证券日报网

四、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是“十四五”主要发展目标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而“创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43次。创新发展和科技创新成为两会热词,备受关注。

  “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与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带来的多重压力,我国提出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而产业链和供应链是链接‘双循环’的纽带,是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力量。我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当中,境外疫情仍在扩散蔓延,不可避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刘劲松在两会期间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有针对性地快速稳定供应链、产业链是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推进制造业协同升级的基础保障,也是形成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与产业分工格局中优势地位的重要举措。”刘劲松称。

  目前,产业链发展稳定性与制造业协同升级的存在一些短板亟待解决。刘劲松认为“短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基础能力相对薄弱,摆脱产业链“中低端锁定”困局需要时间。我国制造业在产出效率、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不足,大部分地区产业布局零散且模式单一。从全局来看,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三是产业链通而不畅,难以支撑制造业协同转型升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市场端上游产业链供给出现短缺,下游产业链出现需求不足。

  问题解决,需要从多方发力。两会期间,刘劲松提交了“关于双循环下提升我国产业链稳定性及制造业协同升级的提案”,提出了四方面建议。

  第一,畅通人才培育通道、吸收数字经济成果。刘劲松认为要根据东西部地区不同特征分类施策,一是在东部地区着重培养一批精尖人才,借力发展新兴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保障创新要素与技术要素供给;二是在中西部地区大力引进人才,疏通区域间人力资源流动关键接口,对劳动力市场制定规范性准则,集结外部和内部力量主攻人才不足问题,同时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和调控,激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

  第二,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突破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之间的环环相扣式低端锁定,刘劲松建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将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统筹联动,以链式融合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创新话语权。另外要通过资金链融合增强产业链专业化水平、通过政策链融合提升产业链稳定性。

  第三,构建协同、高效、集约的产业链集群。构建“产业链集群”,刘劲松建议从三个方面出发。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一是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域立足资源禀赋、聚焦主导产业、壮大特色优势,打造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的区域性产业链集群,形成既水平分工又垂直整合的分工模式。二是深化“补链”“强链”。对内加快推进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展线上线下新应用。三是提升产业链竞争优势。对外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从两方面助力各地区确立制造业协同升级目标、明确区域产业分工合作,这是刘劲松的第四条建议。刘劲松称,“这两个方面,一是制造业基础雄厚地区提升和拓展产业转型能力和方向。从产业转型上加大力度的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确立产业转型目标,协调好各地区新兴制造业战略性发展方向,避免恶性竞争,全力提升和拓展产业转型能力和方向;二是制造业基础薄弱地区产业承接与科技成果转化迈向新台阶,其他地区做好产业承接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现‘非零和博弈’。”

来源:证券日报网